立秋标志着夏去秋来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。但“秋老虎”余威尚存,暑湿未消,昼夜温差增大。此时人体易受“温燥”或“凉燥”侵袭,脾胃功能也处于由夏湿向秋燥转换的适应期,易出现倦怠、食欲不振、腹泻或便秘、口干咽燥等不适。
养生总则:
1.健脾化湿,兼顾养肺:长夏湿气困脾的影响仍在,需继续健脾祛湿,同时秋气通肺,宜开始润肺防燥。
2.收敛神气,使志安宁:顺应秋收之气,情志宜平和,避免悲忧伤肺。
3.适度温阳,防寒护暖:早晚转凉,需护好颈背、腹部、足部,避免寒邪直中脾胃。
4.饮食调摄,润燥生津:饮食由清热利湿逐渐转向滋阴润燥、健脾益肺。
中医特色治疗在立秋养生中的应用
温阳罐疗法:
作用原理:集隔物灸、拔罐于一体,以温热的罐体施术,温通经络、驱寒除湿、健脾和胃。
重点部位:背部膀胱经(尤其脾俞、胃俞穴)、腹部(中脘、神阙、天枢穴)。
功效:温煦中焦脾胃,祛除体内残留的寒湿邪气,改善食欲不振、腹部冷痛、腹泻便溏的状况;温通背部阳气,提升抗寒能力,预防秋季感冒。
2.刮痧疗法:
作用原理:用刮痧板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拭,使局部皮肤出现痧痕,以疏通经络、活血化瘀、祛邪排毒。
重点部位:
健脾祛湿:背部膀胱经(脾俞、胃俞至大肠俞段)、小腿外侧足阳明胃经(重点足三里、丰隆穴)。
清肺防燥:手臂外侧手太阴肺经(尺泽至列缺穴)、前胸任脉(天突至膻中穴)。
解暑清余热:颈背部(大椎、肩井穴)、肘窝、腘窝(委中穴)。
功效:清除夏季郁积的湿热余邪,疏通脾胃经络,改善腹胀、消化不良;疏通肺经,缓解初秋咽干不适;提振精神,缓解“秋乏”。
3.拔罐疗法:
作用原理:利用负压吸附体表,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,以达到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散寒除湿、消肿止痛的目的。
重点部位:
祛湿散寒:背部膀胱经(重点脾俞、胃俞、肾俞)、腹部(中脘、天枢)、下肢(足三里、阴陵泉)。可用留罐或走罐。
缓解肌肉紧张(秋乏):肩颈部(肩井、大椎)、腰背部。
功效:强力祛除深伏于肌肉经络的寒湿之邪,温煦脏腑,尤其适合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肌肉酸痛、胃脘冷痛、关节不适;促进局部气血循环,缓解疲劳。
4.督灸疗法:
作用原理:在督脉(脊柱)上铺敷药物(如姜泥、中药粉),上置艾绒施灸。督脉为“阳脉之海”,此法温补之力强大,能振奋一身阳气。
适应人群:平素阳虚体质、畏寒肢冷、易感冒、慢性虚寒性胃肠病(如慢性腹泻、五更泻)、疲劳综合症(“秋乏”明显)者。
功效:温补督脉,大补元阳,显著提升机体抗寒能力和免疫力;温煦脾肾之阳,从根本上改善脾胃虚寒症状;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储备阳气。
5.耳穴贴压治疗:
作用原理:耳廓是全身脏腑经络的反应点。用王不留行籽等贴压特定耳穴,通过持续刺激调节相应脏腑功能。
常用穴位:
健脾和胃: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交感、皮质下。
润肺防燥:肺、气管、咽喉、内分泌。
调节情志安神:神门、心、肝。
增强免疫:肾上腺、内分泌。
功效:简便易行,可长期坚持。能温和、持续地调理脾胃功能,促进消化吸收,缓解腹胀、便秘或腹泻;预防和缓解秋燥引起的干咳、咽痒;安神助眠,缓解秋季情绪波动;辅助提升正气。
饮食建议
健脾祛湿:可适量食用薏米、赤小豆、茯苓、冬瓜、丝瓜、绿豆(性凉,脾胃虚寒者少用)。
滋阴润燥生津:逐渐增加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莲藕、荸荠、蜂蜜、芝麻、杏仁、豆浆等。
健脾胃增食欲: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小米、南瓜、白扁豆。
少食:过于生冷寒凉(如冰饮、大量瓜果)、油腻辛辣(加重秋燥)、烧烤煎炸。
宜温食:晨起可喝温热的粥(如小米南瓜粥、山药粥)暖胃养胃。
生活起居调摄
“春捂秋冻”有度:初秋气温波动大,“秋冻”指不宜过早添厚衣,以增强耐寒力。但脾胃虚寒、老人儿童及早晚时段,务必注意腹部、背部、足部保暖,避免受凉诱发或加重脾胃病。
保证充足睡眠: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顺应阳气收敛。
适度运动:选择温和运动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,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。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更换衣物。
调畅情志:多接触自然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悲秋情绪。
结语:
立秋是养生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。作为脾胃病科的守护者,我们应积极运用中医特色技术,结合科学的饮食起居指导,帮助患者平稳过渡,强健脾胃,为健康度过秋冬打下坚实基础。